導航:首頁 > 教學教育 > 不求甚解備課

不求甚解備課

發布時間:2021-02-22 18:23:56

㈠ 咬文嚼字不求甚解教案

案例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,描述教學的過程,還要交待教學的結果--某種教版學措施的即時效果,權包括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感受,解決了哪些問題,未解決哪些問題,有何遺憾、打算、設想等。以「問題」為主線,有矛盾、沖突甚至「懸念」,能引起讀者興趣和深入思考。

㈡ 初三短文兩篇教案中不求甚解應該怎麼理解

【釋 義】
甚:過分;如"欺人太甚"。解:了解,理解。原意是讀書只領會精神,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多花功夫,只領會文章的精髓。現在多指學習不認真,不會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況。
【出 處】
晉·陶潛《五柳先生傳》:「不慕名利,好讀書,不求甚解,每有會意,便欣然忘食。」
【示 例】
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刻苦鑽研,深入領會,不能粗枝大葉。
【例句】
在學習上,我們要理解透徹,不能不求甚解。
【近義詞】
囫圇吞棗、淺嘗輒止、食古不化
【反義詞】
窮原竟委、咬文嚼字、尋根究底
【語法】
動賓式;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含貶義,指人學習不深入
[編輯本段]【課文】
一般人常常以為,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。其實也不盡然。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,但是,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。
陶淵明
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。他在《五柳先生傳》這篇短文中寫道:「好讀書,不求甚解;每有會意,便欣然忘食。」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,而丟了他說的後一句話,因此,就對陶淵明的讀書態度很不滿意,這是何苦來呢?他說的前後兩句話緊緊相連,交互闡明,意思非常清楚。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,我們應該虛心學習,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。
應該承認,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的。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,那末,無論說什麼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無意義了。因為不讀書就不了解什麼知識,不喜歡讀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書中的道理。一定要好讀書,這才有起碼的發言權。真正把書讀進去了,越讀越有興趣,自然就會慢慢了解書中的道理。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,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典著作,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,誰也不敢這樣自信。而讀書的要訣,全在於會意。對於這一點,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見解。所以,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,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。
這樣說來,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,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,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。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,有兩層:一是表示虛心,目的在於勸戒學者不要驕傲自負,以為什麼書一讀就懂,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,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。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,不要固執一點,咬文嚼字,而要前後貫通,了解大意。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,值得我們好好體會。
列寧就曾經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,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,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。我們今天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,也應該抱虛心的態度,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,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!要想把經典著作讀透,懂得其中的真理,並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,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。要學習得好,就不能死讀,而必須活讀,就是說,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,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。
在這一方面,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。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。據王粲的《英雄記鈔》說,諸葛亮與徐庶、石廣元、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學讀書,「三人務於精熟,而亮獨觀其大略」。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,因為觀其大略的人,往往知識更廣泛,了解問題更全面。
當然,這也不是說,讀書可以馬馬虎虎,很不認真。絕對不應該這樣。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,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,不因小失大,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。
宋代理學家陸象山的語錄中說:「讀書且平平讀,未曉處且放過,不必太滯。」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。所謂未曉處且放過,與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。放過是暫時的,最後仍然會了解它的意思。
經驗證明,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,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;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,讀到後面才豁然貫通;有的書昨天看不懂,過些日子再看才懂得;也有的似乎已經看懂了,其實不大懂,後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,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。因此,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,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。

㈢ 如何更好地進行古詩文教學的備課

一、深鑽教材 ,全面把握教材內涵。
教師備課時,只有深刻地領會一首詩歌的背景、意境,詩人對詩句中字、詞的錘煉,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。
1、破詩題,知詩人。古詩的內容短小精悍,題目的意思高度概括,往往統領全詩。因此,大多古詩教學都應從破題入手,即:引導學生找准題眼,弄清題目的意思。另外,有些古詩是詩人的托物言志、借景抒情,有些是詩人的觸景生情,了解了詩人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感情。
2、把握詩歌的時代背景。詩歌與作者的思想、經歷和所處環境密不可分。如文天祥的《過零丁洋》,此詩為文天祥《指南錄》中的一篇,是其代表作之一。約作於祥興二年(1279)——被元軍俘獲的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之時。元軍元帥張弘范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堅持抵抗的張世傑時,他出示了此詩以明志節。了解這些歷史背景有助與加深學生對詩句的理解。
3、抓字眼。理解了詩句中的重點字詞,就理解了詩意,體味到作者的感情。如教學李白的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》,其中 「孤帆遠影碧空盡,唯見長江天際流。」只要抓住一個「孤」字,就能理解朋友遠去,形單影只的孤獨和對朋友依依不捨的感情。
4、同一類別的古詩可以進行比較賞析,積累。四年級教材中的送別詩——王維的《送元二使安西》,教學時可以和王昌齡的《芙蓉樓送辛漸》做一比較,我們會發現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——《芙蓉樓送辛漸》的「寒」「夜」「孤」「冰」等詞,體現了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的凄涼與傷感;《送元二使安西》寫到「朝雨」與「輕塵」,寫到客舍「青青」、柳色「新」,用語清新明快,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入這種比較,將有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詩歌賞析能力,也更利於積累。
二、摒棄死教硬教法,以培養學生興趣為重。
經過我們的問卷調查顯示,有大約60%的同學對古詩詞有一定興趣,大約30%的同學都是無興趣,大約20%的同學有濃厚興趣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求學生不僅要背誦詩句,還在不求甚解的基礎上死記詩意,學生感到枯燥乏味。從「課標」對古詩教學的要求可以看出,小學古詩教學主要的任務還是誦讀和積累,在此基礎上達到對詩歌的初步理解,因此我以為,小學生學習古詩是可以「不求甚解」或「不求深解」的,對古詩內容的理解不必要求深刻或者透徹,只要從總體上把握詩的感情或大致的場景即可,這是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的。我們應當摒棄過去古詩教學死教硬教法,以培養學生興趣為重。但「不求甚解」並不排斥對古詩中關鍵性的重點詞句的理解,相反,對重點詞句,不能只是簡單模糊地理解,如「春風又綠江南岸」一句中對「綠」字的品味,只有準確地理解這一神來之筆,這個詞才是鮮活靈動的,才具備了知識遷移的功能,我們也能從中感受到詩人嚴謹的創作作風以及母語文化的迷人魅力,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引導也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。事實上,隨著學生知識和閱歷的增長,他們對很多知識會獲得一種自然而然的理解,對小學生而言,培養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更重要。
三、注重開放靈活的課堂設計
1、反復誦讀,讀中悟情。
語文課標指出: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,要讓學生充分地讀,在讀中整體感知,在讀中有所感悟,在讀中培養語感,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。詩歌的特點是富於節奏美、韻律美和意境美,誦讀起來琅琅上口。在教學過程中,我堅持以誦讀為本,要求學生在理解基本詞義、句義的基礎上,通過反復誦讀,反復吟詠,體會古詩的韻律、意境。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誦讀,如:教師聲情並茂的范讀讓學生得到熏陶,繪聲繪色的領讀,讓學生耳、腦、口、眼協調活動,注意詩的節奏和停頓,讀出感情,學生自由讀、個別讀、分男女讀、小組讀、全體讀、配樂讀等,從形式各異的閱讀中領會讀的樂趣,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,感受詩中的意境,激發學生感情上的共鳴。
2、創設情景,加深感受
(1)畫一畫 我抓住古詩「詩中有畫」的特點,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,通過作畫,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,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,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。如杜牧的《山行》,孟浩然的《春曉》,都是詩中有畫的千古名作,在教學過程中,我常常引導學生作畫,學生越畫興趣越濃,對詩中的畫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。
(2)演一演 小學生是愛表現的,我們應創設一個輕松、開放的平台讓他們盡情發揮,傾灑熱情,通過表演來展示學習成果是再現古詩意境的好辦法。如《宿新市徐公店》描繪的是一幅村童撲蝶圖。「兒童急走追黃蝶,飛入菜花無處尋」是全詩的中心畫面,這不是靜止的,也不是一瞥即逝的,而是持續的活動,它生動的表現了孩子們天真活潑,充滿了童趣。教學時,可以演一演,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樂趣。再比如教學賈島的《尋隱者不遇》,也可採用演課本劇的形式再現詩中情景,這樣,學生對詩意的體會更深入。
3、引導想像,豐富體驗
讓學生閉上雙眼,在輕柔的音樂聲中或在老師的誦讀聲中,充分發揮想像,在腦海里呈現一幕幕古詩所表現的情景。「有一千個讀者,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」,不同學生的腦海里會播放不同個性的「電影」,不管電影如何,學生們都插上了想像的翅膀,乘上了騰飛的飛船品嘗了導演電影的喜悅,體驗了成功的快樂。如在教學《送孟浩然之廣陵》時,學生熟讀詩句,理解詩意後,讓學生做導演,播放「電影」。聽著學生講述自己導演的電影,老師和同學們也彷彿身臨其境,與詩人一起眺望著孤帆的遠影,一起吟詩長嘆

四、注重課外的拓展延伸
課標 指定學生積累優秀古詩詞75篇,還有的需要教師補充。教師可以結合某一首古詩的學習,開展相關的主題探究活動,以實現課外的拓展和延伸。例如學習了李白的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》,可以以送別詩為主題搜集,積累;學習了賀之章的《詠柳》後,可以「春景」為主題引導學生搜集描寫春景的古詩一起感受濃濃的春意;學習了王維的《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後,可以「思鄉」為主題引導學生搜集名家的此類詩作一起欣賞、鑒別,達到觸內旁通的效果。並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背誦下來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
閱讀全文

與不求甚解備課相關的資料

熱點內容
小學語文長城課程導學 瀏覽:795
公辦和教辦 瀏覽:69
上海高職院校公辦 瀏覽:949
廉江市第九小學校長 瀏覽:264
1984年小學5年級幾門課程 瀏覽:536
中小學生物考試總分 瀏覽:582
運城小學入學難嗎 瀏覽:245
中小學勞技活動制度 瀏覽:328
大祥區公辦幼兒園 瀏覽:909
2019寧波中小學生招生 瀏覽:887
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材教法分析 瀏覽:500
學習小升初 瀏覽:523
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知識點講解 瀏覽:65
小升初美術試題及答案 瀏覽:513
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第七單元教材分析 瀏覽:244
小升初語文附加題 瀏覽:93
育才中學公辦 瀏覽:616
小學書法公開課教案 瀏覽:751
陪伴中考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:87
教師節金 瀏覽:347